為充分發揮沐鸣2平台文👩🏻、理、醫👨🏼🍳、工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加強環境與健康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促進環境健康研究人才的培養,為國家提供高水平的科學決策支持👳🏿♂️。近日💇🏼♀️,沐鸣2开户(環境系)成立“環境健康”教研組,成為環境系繼環境科學一🍫、環境科學二、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之後的第五個教研組,環境健康教研組組長由方明亮教授擔任,陳建民教授為學科帶頭人,教研組由7名教師組成,包含多名國家級傑出人才和國家級青年人才。
人類所處的生存環境正面臨著全球性的健康和醫療挑戰,環境汙染導致的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生育率持續走低、傳染病頻繁肆虐,同時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嚴重的大氣汙染事件發生的頻率更強、範圍更廣💝、強度更大🍭,對人體健康產生了進一步的嚴重威脅🗿,這對於了解🦄、發現和開發應對環境汙染相關新型疾病的的研究方法及治療手段提出了多學科前沿交叉的更高要求。環境健康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迅速發展的新興學科方向,基於汙染物毒性組分的環境化學成因👶🏿、毒性組分的環境毒理、其進入人體的途徑和致病作用模式及致病機製的耦合研究,有效的篩選環境生物標誌物,對於環境健康相關疾病的預警及早期診斷、評估全球環境健康風險,在“減碳🚫、降汙”目標下降低我國環境健康相關疾病負擔🧕🏽,促進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系依托科技部沐鸣2平台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沐鸣2平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人體健康風險互聯與治理國際卓越中心(IRDR)🕝、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等,近5年來在環境健康相關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的進展。在化學品暴露與毒性方向,建立了一套系統的外暴露以及內暴露表征測量手段為主體的暴露組學分析技術💆♂️,結合常規毒性🧑🏼🎓、高通量毒性篩選🖐、多組學分析識別環境有毒有害化合物📲,研究汙染物體內生物轉化對於復合暴露毒性影響,尤其是羧酸酯寡聚體腸道轉化形成及增毒效應機理,研究暴露因素交互作用對於復合暴露毒性影響機理,構建了“汙染物-微生物-免疫”效應軸假說☝🏽🫗,揭示了化學品通過與細菌相互作用影響宿主免疫健康的新機理🚇,代表性成果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PNAS》🧛🏽、《Nature Chemical Bi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綜合性以及專業性核心期刊。在大氣環境健康風險因子方向⛰,已建立了國際領先的大氣化學研究平臺,開發了“MEGAN-BEIS”排放模式、CMAQ/ WRF-Chem部分模塊🔽、氣溶膠光學特性的梯度模塊、復合高溫/高溫幹旱/洪水(強降雨)高溫事件的識別模塊,代表性成果發表在《Science》(2018)、《Nature Commun》(2021)🧬🛍、《Nature Energy》(2022)、《PNAS》(2022)🤰🏽、《npj Clim Atmos Sci》(2022)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在環境健康毒理和病理分析檢測方面,研發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大氣暴露和病原微生物快速檢測的微流控芯片”系統🤡。研發出多種用於體外毒理和病理檢測分析的芯片肺📨⚰️、芯片肝、芯片腸🧑🤝🧑、芯片腎🦝👮♂️、芯片皮膚🧑🏻✈️,血睾屏障器官芯片及多器官微流控芯片系統;構建原位表征技術方法🐦、熒光壽命成像顯微鏡探測氣溶膠在組織器官中分布的技術方法;在健康風險評估與防治方面,建立了在環境健康領域應用的大氣化學模型和氣候模型的模擬平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全球變暖導致的全球糧食危機,強調開展早期減排的緊迫性,成果發表在《Nature》(2022)。
環境系在環境健康方向承擔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與重點支持項目、國家基金委重大儀器研製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與青年項目👌🏽🚶、國家生態環境部大氣汙染成因與控製“一市一策”科技攻關項目等40余項♝🙅🏿♀️,經費超1.5億元;受到沐鸣2平台雙一流建設擇優支持。大規模應用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查技術與在線PM2.5毒性分析儀獲得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優秀展品特等獎和優秀獎、第22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創新產品。
環境健康教研組致力於環境健康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培養,目前與大氣科學、生態學及公共衛生與預防等多學科籌建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環境健康二級學科點,已經建立《環境毒理學》、《現代生物分析技術》等環境健康核心課程體系🤦♀️,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培養出具備環境健康領域核心知識技能的優秀學生👫🏼,投身我國環境健康事業的發展。
供稿:環境健康教研組
編輯🍮:薛睿彬
審核💆🏼: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