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因在2016年全國科技周“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活動中的積極參與和精心組織,獲得了科技部頒發的榮譽證書。
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圍繞大氣汙染和PM2.5的成因、大氣汙染對健康影響、大氣汙染物監測新技術與控製技術研發等主題,一直堅持向社會開放、積極開展科技服務,近年來連續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為上海市民🐺、中小學生等提供了直觀深入了解大氣顆粒物汙染及空氣質量現狀的平臺。2014年重點實驗室在上海市會展中心設立了展位,展出了包括空氣顆粒物采樣器、霧采樣器、凝結核計數器🕷、便攜式PM2.5在線檢測器、微流控芯片等儀器設備🤦🏽♀️。2015和2016年🧚🏻♀️,重點實驗室又向上海市民開放了大氣監測綜合站🏚,設立了用於放置展出儀器和宣傳展板的展廳,深入淺出地給參觀市民講解儀器原理、介紹研究結果🕎、演示儀器操作,解答關於大氣顆粒物汙染的疑惑🧩。
對外開放是重點實驗室的重要職能🏆,截至目前☝🏿,重點實驗室已經接納國內外高級訪問學者👩🏼🔬、海外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50余人次👨🦽➡️,派出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和學生30余人次赴國外知名研究機構學習交流🧛🏿♀️,連續主辦兩屆“中國-歐洲大氣化學學校”🧄🎅🏿。重點實驗室於2014年獲得科技部“沐鸣2平台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國際科技基地”,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建民教授榮獲“法國棕櫚葉教育騎士勛章”⚠️,通過開放,增強了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重點實驗室每年面向國內外科研機構發布開放課題指南🔝,已經批準資助了24項開放課題🤏🏽🤴,每項課題資助5-7萬元。同時🧒🏻,依托上海市公共服務共享平臺,向國內外同行開放共享專業儀器和實驗平臺。近年來,重點實驗室科技骨幹接受電視🍬、平面和網絡媒體的采訪100余次,解答大氣汙染的危害🧑🏿🎨💠、防護方法及一些明顯的誤解,錄製了10多集關於大氣汙染和治理等方面的科普訪談節目🔑。鳳凰電視臺、上海教育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外語頻道ICS和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等媒體網站對重點實驗室的活動和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廣泛的報道🧑🏼🎤,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在未來,重點實驗室將繼續秉承開放共享的理念,以此次獲得科技部表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重點實驗室對外開放工作,為重點實驗室和公眾之間搭建普及大氣汙染和防治知識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