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C(Intern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旨在推動大氣化學在認識和解決全球重大環境問題上的作用🕺🏻,包括氣候、人體健康、區域空氣質量等方面,是全球大氣化學極富活力的學術組織,特別重視青年學者的參與和成長✮。近年來👌🏿,我國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學者,活躍於國內外大氣化學研究領域。為促進我國青年學者更加全面深入地參與IGAC✝️🏠、使我們更好地服務我國大氣化學同仁🐞,近日成立了IGAC中國青年工作組,首屆中國青年工作組將包括以下12名成員🪙。
相信IGAC中國青年工作組的各位成員能夠發揮作用👩👧👦,為我國乃至國際大氣化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
成員介紹
陸克定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大氣化學與二次汙染防治研究,發表論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SR等。任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臭氧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入選教育部長江獎勵學者計劃青年學者項目(2017)🧝🏻♀️、生態環境部青年拔尖人才計劃(2016)等。
劉穎君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助理教授。研究圍繞環境空氣中的揮發性與半揮發性有機物💿,特別關註室內空氣汙染與健康🙆♂️,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在PNAS🏄🏻♀️、Science Advances🖕🏿、ES&T等重要國際期刊💧。入選MIT評選的土木與環境工程學術新星(2017)🏋🏻,國家青年人才項目(2018)。
劉歡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長聘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源排放理化特征及動態變化,道路交通系統排放及空氣質量影響,全球海運系統排放及其氣候、健康效應。曾獲得牛頓高級學者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等🎥,目前擔任ERIS🙈、ES&TE等期刊編委。
程遠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寒區大氣復合汙染研究所所長,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創新研究“頭雁”團隊骨幹成員、龍鳳山區域大氣本底站學術委員會委員。近年主要圍繞東北寒區城市群氣溶膠的來源成因開展研究🧏♀️🛜。
杜林
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山東大學傑出中青年學者,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歐美同學會法比分會理事、副秘書長🙋🏼♀️。主要從事二次有機氣溶膠和海洋氣溶膠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
高陽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氣候變化對大氣汙染的影響研究🦹🏿♂️,在PNAS和GRL等期刊發表SCI論文70余篇,擔任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雜誌副主編,曾獲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佟勝睿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大氣化學反應機製研究🫲🏻,研究興趣包括大氣關鍵氧化劑和中間體的檢測以及二次汙染形成機製等。發表SCI論文80余篇🧑✈️,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北京市科技新星🧑🤝🧑。
唐明金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氣溶膠化學與地球化學🦧。曾獲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和中國顆粒學會氣溶膠青年科學家獎🆘,目前擔任國際知名SCI期刊AMT副主編。
趙純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大大氣科學專業,國家創新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在美國Georgia Tech獲得博士學位。專註於研發和應用大氣數值模式研究大氣多尺度過程間(包括大氣汙染和天氣過程)相互作用機製。目前擔任AAS、JGR🛃、JAMES等國內外期刊編委,曾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等。
劉丹彤
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導👵🏻,國家海外引才計劃青年學者。研究領域為大氣化學和大氣顆粒物🧑💼。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擔任中國顆粒學會青年理事等學術任職🎮。
趙德峰
沐鸣2平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員,主要研究氣溶膠的物理化學與氣候環境效應,包括氣溶膠的形成🪬🤸🏿、轉化、理化性質與氣候環境效應🥏。在Nature Comm.,Nature,ACP,ES&T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為MAP-AQ亞洲辦公室成員。
張宏亮
沐鸣2平台環境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大氣汙染物的模擬🤾🏻♀️、來源分析及其與自然環境和氣象氣候的相互關系。已發表論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4800余次。擔任Current Pollution Reports大氣方向編輯和Engineering青年通訊專家等,入選國家人才引進青年項目。
註: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