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博,沐鸣2开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於沐鸣2平台物理二系放射化學專業🤵♂️,1999年沐鸣2开户環境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1997年~1999年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進行學術訪問,2006年沐鸣2开户環境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2005年~2011年🦪,任沐鸣2开户副主任。
董文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化學🫴🏿🙈、汙染控製及低碳經濟等。曾作為負責人主持參與了《抗生素類化合物的光致降解機理研究》(NSFC21277031)、上海市科委中法合作項目《利用太陽能的光化學技術處理醫藥廢水的研究》(12230706900)、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環境介質中典型多氯聯苯的光致轉化機理》(200802460006)、《烷基酚類環境內分泌幹擾物的光致降解研究》(NSFC21077027)等科研項目🧎🏻➡️。已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10余篇。
人物專訪
1987年我從復旦物理二系本科畢業之後,就留校當了放射化學專業的助理工程師,1996年隨著物理二系的拆分,我也跟著進入了環境系🤸🏿♀️🧓🏼,因此建系初期基本都是放射化學專業的原班人馬。受此影響,我系的學科雛形實際上是偏化學方向的🧜🏻♂️,通過後續的人才引進工程,我們才有了生態、工程⚁、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環境學科的特點就是涉及面比較廣,非常強調學科交叉,因此我們與其他院系的合作也比較多。原先我在放射化學專業工作時🚱,做的是激光化學方向的研究,例如激光分離鈾同位素。來到環境系之後🙍🏽♀️,我繼續發揮我在這方面的興趣特長,努力往環境光化學💑💆🏿♂️、環境自由基化學等領域發展。包括我的前輩同事們也是,都經歷了一個學科轉變的過程,每個人都根據各自的背景,利用自己的優勢去拓展到環境領域的各個角落。
侯惠奇教授課題組合影(左一為董文博教授)
在96年環境系成立的那一年,我就考取了環境科學的碩士💁🏽♀️,導師是侯惠奇教授。初創時期條件總是艱苦的👩🏿🍼,那時我經常可以看到侯老師親手做的小實驗🍺,比如臭氧發生器,進行臭氧化的研究👮🏽♀️,還改裝一些老舊光譜設備,對臭氧進行監測等等🈺,可見侯老師的動手能力非常強🧍,有時候我們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了儀器問題,他都會親自來幫我們解決。在科研選題方面🤔,侯老師也會優先呼應社會需求,把社會需求演化成研究課題🧑🏽🔬,這是侯老師對我影響較深的一個方面。
侯老師在對課題組學生進行指導
從1996年開始,我們在邯鄲校區的環境系原址苦戰了二十年左右🙆🏻♀️,2017年全系遷往江灣校區的林太玨環境樓了。此次搬遷計劃其實很早就做了決定的👨🏼🎓,大約2004年的時候我們全系就開展了一項是否要搬遷到江灣校區的投票,總體上大家都是傾向於搬遷的,因為本部校區的空間非常局促🕟🤲🏻,相較之下搬去新校區,我們的科研空間是大大擴展了的。當然,搬遷的過程也是歷經重重困難,既要保證能夠整體的搬遷,同時又最好能夠盡量減少對我們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影響,即保證本部校區正常運轉,又保證搬遷之後新校區能夠馬上啟動🦹🏻🫄🏽。此外🚜,我們每個課題組都有一些儀器設備,如何搬遷和安置才能讓一些精密儀器受到的影響程度最低🤱🏻,這些都是要花心思動腦筋的。比如🖕,我們實驗室裏的一些大型設備的搬遷涉及很多精密部件,因此需要格外留意搬遷時的震動。為了減少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我們索性將一些部件通過自駕車慢慢地送到江灣校區,另外,為瞬態吸收光譜配置的氣墊隔震平臺重量特別大💟🧑🏻🦯➡️,搬上搬下的整個過程都是戰戰兢兢的。實際情況總歸是沒有計劃中的那般理想和緊湊,實際分配到的實驗室與原先的設想有諸多不匹配🚣🏿,所以只能繼續花心思、花時間進行調整🚫👨🏿🦰,例如有的實驗室需要做一些電源供電功率的調整或者通風、避光等功能性改裝。困難還是不少的,但是都逐一解決。
抹雲樓106實驗室內保留的一臺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
超聲分子束實驗裝置
我個人認為環境系從建系發展到今天,可以說目前的狀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我們學科的聲譽也不斷上升,今年泰晤士都把我們排在A+學科了🥸。因此我們環境系的師生要特別珍惜現在這樣一個向好的氛圍、和諧的氛圍、團結的氛圍,珍惜時機,爭取有所突破⛹🏻。作為老職工之一,我們很欣喜地看到環境系的年輕教師、學生們的迅猛發展勢頭,強大的闖勁和創新能力,我希望他們繼續發揮優勢,把我們的學科往上推,上升到一流學科,同時保持與國際接軌🦊,這是我由衷的期待。
1
END
1
采訪稿整理 | 萬嘉茵
排版 | 邵 姝 劉 娟
審核 | 王 文 林子晗 連莉萍
掃描二維碼,關註“復旦環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