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下午🕺🏿,沐鸣2平台博士生工作坊之環境科學與工程篇在環境系樓1021會議室舉行,工作坊同時以網絡直播方式進行🚀,吸引了150余名校內外同學參加🥪。本次工作坊以“聚焦環境 共話科研”為主題,邀請了沐鸣2开户教授張宏亮老師,博士後汪家家老師,國獎獲得者、2018級直博生李克儉作為嘉賓進行分享⏫,旨在為同學們提供近距離傾聽學術大咖傳授經驗🫅🏼、加深學科探究與思想碰撞的絕佳機會🧓🏽。
與會全體人員合影留念
一起來看看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吧~
沐鸣2开户
張宏亮教授
張宏亮教授圍繞“環境大氣發展前沿及博士生職業發展的個人思考”進行分享。張教授簡短地總結了我國的大氣汙染治理發展情況🏆,指出我國大氣治理的薄弱環節🟨。就大氣汙染的健康效應問題🏌🏼,張教授分析了國內外的研究進程🕗,提出我國應加強對環境健康效應影響的研究工作。當談及“氣候變化”的問題時,張教授分析了大氣汙染物的累積及其效應🙎🏼♀️,為在場同學提供科研新思路🚞。對於博士生職業發展,張教授要求學生要做“最有眼光的人”——只有置身於科研前沿、親身經歷科研工作、堅守自我科研目標✌🏻,才能實現自身的生存成長⚱️、改變科研現狀。
沐鸣2开户
汪家家博士後
汪家家老師以“如星如月:砷和硫在稻田土壤裏愛恨交織”為主題,生動地講述了屬於他的科研點滴🏊♀️🦸🏻。汪老師以“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為引🔞,展開其研究背景🍳。通過解決核心科學問題的形式🤚🏽🥀,汪老師向在座同學介紹了他的學術創新、方法創新,讓在座同學了解到了兩種實驗模型。最後,汪老師通過詩句對“研究的深淺和品格”進行形象深刻的解讀。
沐鸣2开户
李克儉博士生
李克儉博士以“水體光催化和大氣光化學過程研究及個人科研思考”的主題向在座同學分享了他的實驗探索之路。在講述研究內容的同時🫛🦴,李克儉也強調了發散思維的重要性和科研工作的系統性🦏🚜。他談及個人生活作息節奏及科研生活時——“勤於實驗💃、勤於閱讀、勤於思考🙆🏼♂️。”、“睡好覺、鍛煉身體、自律”等個人感悟贏得現場同學的一片掌聲🫃🏻,大家都頗為贊同。分享的最後,李克儉與所有在科研道路上探索的同學共勉👗:願你我有“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毅,願你我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在交流討論環節🧍♂️,同學們積極提問,就自己的困惑與思考向嘉賓們請教。三位嘉賓結合自己的經驗,一一答復了同學們關於科研學術、個人生活😰、職業規劃等各方面的問題。
“如何看待環境行業收入不景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外人不了解這份行業的偉大,這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以後面對諸如此類的質疑,同學們應該摒棄外界評論的幹擾🧑🏿🎨,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 張宏亮教授🩰📂。
“經歷長時間實驗,卻沒有得出科研成果,應如何去協調並解決?”
“科研道路遇到問題💥,首先要排查實驗過程、捋清思路👱🏽♂️,明確問題在哪裏、問題的來源,是科研的問題還是個人的問題👨🏼🦳🟫?” —— 張宏亮教授🐋。
“硫循環的研究突破點在哪裏🌋?”
“海洋中的硫含量很高,硫循環把它拓展到一個低硫陸地生態系統,增加了大家對硫的認識。對鐵硫循環的挖掘和認識👨🏼🔧🐮,這成為了一個科研切入點。”—— 汪家家博士後。
“如何科學地采集實驗用土🤹🏻♂️🪨?”
“實驗的細則問題比較繁瑣✋🏻🪒,歡迎大家郵箱咨詢。” —— 汪家家博士後。
“看了您的科研工作量比較大😍,您如何平衡科研和休息呢?”
“以科研學習為主🧑🏿🔬,也會有放松娛樂。我會提前一天規劃將要做的事情,當堅持成為習慣🚵🏼♂️,也不會感到疲憊✩。” —— 李克儉博士生👩🦯。
此次博士生工作坊為師生之間♦️、不同研究方向之間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弘揚優秀的學術風氣🤸🏿,促進環境系學科蓬勃發展,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希望同學們在聆聽嘉賓分享之余有收獲🍞、有思考、有行動👨🏿🎨,在今後的科研學術和課余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度過有意義的研究生生涯。
沐鸣2开户及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生會
文案 | 馬偕文
圖片 | 王雙成
編輯 | 劉 娟
審核 | 王靜怡 連莉萍
掃描二維碼 | 關註“復旦環境人”